得语文者得高考!阅读、国学、写作,让母语基石更夯实!

2018-10-18

语文素养是学好所有课程的基础,说是“基础的基础”,一点不过分。正在推行的高考改革,特别重视语文。有人说,“得语文者得高考”,并不夸张。

就育人而言,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,是引领孩子精神成长的阳光雨露。

夯实母语基石,是基础教育的重要使命!

2017学年,我校从“听说读写”的大语文观着眼,改进课堂教学的同时,在阅读、国学、写字、写作等校本课程上有所创新。

从自由阅读,到主题阅读

一个人的阅读史,就是一个人的精神成长史。

抓阅读,得有时间保证。我校修订作息时间表,传承重视阅读的优良传统,在有限的校园生活时间内,尽可能多地整合出全班共读时间。

1-9年级,每天午间安排一次自由阅读短课;并在周二、周四各安排一节阅读课。同时,针对3-6年级阅读的黄金期,结合晚间管理,每天晚间安排25分钟的阅读课。

阅读,读什么?结合我校独特的教育理念,为高年级学生设计阅读主题。3-5年级的晚间阅读课程,两次为文学阅读,两次为科普阅读。

6-9年级,启动全班共读名人传记课程。我们选择了30多本励志型名人传记,以班级为单位,每1-2个月共读一本,由班主任负责开设1-2节课谈体会。

当前,越来越多的家长也越发重视家庭阅读。我校通过《家庭综合素养自主作业计划表》的形式,与家长牵手,共同引导孩子设计自主阅读计划并纳入“星卡”评价,培育热爱阅读的好习惯。

每学年的四月份,学校会安排校园阅读节,营造阅读氛围,搭建展示平台。

我们的口号:让阅读像呼吸一下自然!

从说话课程,到演讲、辩论课程

我校把“自律、自学、自立”作为实施“个性化教育”的校本路径。“自立”的内涵为立志、立德、立言。“立言”,什么意思?就是多说话、会说话。

说话能力,是重要的语文素养。说话,既是写作的基础,又能锻炼逻辑思维。在公开场合多说话,从育人的角度,还是增强自信的重要方法。

我校措施:

一是开设序列化说话课程:

1-2年级:开设每周一节的讲故事课程,让每一位学生登台讲故事。

3-4年级:开设每周一节的阅读分享课程,既关注阅读,又关注说话能力培养。

5年级:开设每两周一节阅读分享课程,两周一节说新闻课程。

6-8年级:开设每周一节的演讲课程。

9年级:开设每周一节的辩论课程。

二是开设校园演讲节:

每学年的10月份,设立为校园演讲节。

演讲节活动会持续三周,既有普惠的演讲活动,检验学生一年来的说话课程成果;又通过演讲比赛等丰富多彩的活动,营造深厚的文化氛围。

既抓写字,又抓写作

一是重视写字课程:

1-2年级开设每两周一节的写字课。

2-3年级开设每周一节的毛笔课。

4-5年级,开设每周一节的钢笔课。

8-9年级,开设每两周一节的钢笔课。

二是重视写作课程:

目前,中学生写作水平普遍存在短板,这是全国性的问题。语文素养,听说读写,最终成果取决于“写”。如果写作能力不强,可以说语文学习就不成功。

写作能力培养,在国家课程中,语文老师会根据课程标准,加强学生的写作能力培养。但是,我们感觉还不够。

我校在课程设置上,6年级开设每周一节写作课程,7-9年级开设每周两节写作课程。这些写作课,一半时间用于传统作文的学习,一半时间用于跨学科写作。

跨学科写作,是西方教育体系中相当重视的课程。在我国,还少有学校尝试。我校结合STEM课程,在全国率先开设跨学科写作,既希望培养语文素养,又希望培养跨学科思维。

国学课程,重在诵读

一是安排国学课程:

1-6年级,安排每两周一节国学课程;结合早自修,适当安排国学诵读时间。

我校选用杭州师范大学教授、著名特级教师王崧舟先生主编的《中华传统文化读本·小学生经典诵读》。

该教材具有两个明显优点:

与语文课标贴近,达到互补的效果,特别是小学一二年级的编写,传承古代蒙学的精华,还是迅速接触常用字的识字教材。

用微信扫扫教材后边二维码,全册文章都配套有声情并茂的诵读,利于孩子跟读,利于学语音,利于感悟诵读语气。现在许多家长也喜欢亲子诵读,这教材可为亲子诵读提供便利。

二是打造诵读特色

我校的国学课程理念:只朗读,不背诵;只悟读,不对文章作过多的语义分析。

为什么不背诵?那会增加学习负担。教育不能只做加法。现在信息时代,搜索如此方便,完全可以适当淡化背诵。当然,在诵读的基础上,有孩子自然会背,那也要肯定。我们希望孩子们接触国学、热爱国学就可以。

为什么不做过多的语义分析?国学博大精深,更是充满着哲学味。如果也弄个标准答案,那会让国学精华支离破碎;中小学生思维还比较单一,很容易把国学也作为标准来记忆,那不是好事。我们的课程,只希望为孩子们打开一扇国学的窗口,至于如何欣赏“风景”,鼓励每个孩子有自己独特的理解。